“营销” 的概念是商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不是由某一个人提出的概念,“营销”这个中文词是源于对“Marketing”的理解,不知道是谁最早翻译过来的,总之,翻译的还是挺贴切的。
我们现在朴素的对营销的理解,主要来自杰罗姆·麦卡锡提出的最经典的4P理论;还有被誉为“现代营销学之父”菲利普·科特勒的营销理论。
不管这个词来自哪里,总之,营销这个概念就是一个舶来品,这个词的本质是强调单向的影响力,也就是强调的是站在卖方立场来思考问题,由卖方来主导交易。
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不太一样的。中国自古以来,是不这么说话的。中国人强调的是双向沟通,资源互补,互惠互利。
所以,你看中国人是这样表达的,往小了说,中国人会说,我是做小买卖的;往大了说,中国人会说,他是做大生意的。不管是“买卖”还是“生意”,其实都是强调的双向选择。
以“生意”来说明一下,这个词就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底蕴,生意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生出多种意思,生出差“异”、生出利“益”、生出情“义”。
第一重意思:生出差异
1、这里强调的是,一定要让交易双方彼此了解差异点,也就是要先看清楚,“你有什么”和“他缺什么”,“有”和“缺”之间,就是你们的差异点,就是需求与解决方案的匹配。
2、在深入一层,就是要去共同挖掘,买方在拥有这个产品或服务前后对比的差异,这个差异是激发双方成交的欲望。
3、在深入一层,就是要去展示出卖方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,让买方清晰意识到卖方的独到之处,并坚定信念,选择这个卖方才是最佳的选择。
双方的差异能够互补和相互匹配才是交易的前提。
第二重意思:生出利益
需求匹配了,接下来就是讨价还价,中国人自古以来,就崇尚一分钱一分货。不管是以物易物还是以货币交易,都是建立在彼此的需求匹配的基础上。只要交易达成,就是各取所需,为彼此都会带来利益,这是双赢思想,这是和气生财。
第三重意思:生出情义
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,就是买卖不成仁义在,即使买卖没做成,也要通过发现差异的过程,拉近彼此的关系,这叫一回生二回熟。
买卖不成仁义都在,那买卖如果成了呢?很显然,那更是情义深重,这种情义发展到最后,可能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了。
所以,生意关注的是持久性,中国人是不愿意做一锤子买卖的。
由以上分析,我们能感觉出,营销更多强调的是“推”,只是在“推”的时候,有人表现的强硬,有人表现的柔软,而买方通常都是被“算计”的。所以,“营销”这个词总是把人往“术”的方向引,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。一旦,营销的技法被强调多了,就成了骗子了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,营销是对中国人的误导的原因。
而中国传统的生意经,更强调的是“道”,生意是把建立双方的情义,当作了终极目标上。是把寻找双方的匹配度作为建立交易的前提,是把实现互惠互利作为情义的升华。
睿迎网-配资公司最靠谱三个平台-在线股市配资平台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