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后世探讨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时,常常将最大的责任归咎于胡亥和赵高。尤其是在沙丘之变时,李斯选择扶立胡亥,令无数秦朝支持者感到遗憾和愤慨。但经过多番深思熟虑,我们逐渐明白,即使公子扶苏当上了皇帝,秦朝的灭亡恐怕也是命中注定的。而且,对于当时的李斯而言,在那个关键时刻,选择胡亥既是最具现实性的选择,也是他唯一的选择。
李斯出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汝南上蔡,也就是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。年轻时,他在家乡当了个小吏,过得并不如意。有一天,他在厕所里看见老鼠,看到它们饥不择食、四处提防,心生感慨。而当他来到粮仓时,却见到老鼠们在堆积如山的粮食中生活,过得舒适而安逸,根本不担心任何外界的威胁。李斯不禁感叹:“人的命运就像这些老鼠一样,关键在于你所处的位置。只有选对了地方,生活才会焕然一新。”于是,他下定决心要去跟随荀子学习治国理政之道。学成后,他发现楚国的君主并不值得效忠,六国更是各有问题,最后决定远赴秦国,期望能有所作为。
告别荀子时,李斯曾表示:“人若处于低位而不努力爬升,和畜生有何区别?如果连追求肉食都没有,那不就是白长了人脸吗?在这个世界上,最低贱的事情就是既穷又贱,还敢抱怨社会。真心不爱名利,谁信呢?”抱着这样的决心,李斯来到了秦国,最初在吕不韦手下工作。逐步升职,最终有机会与秦王政沟通。他的一番话,直击秦王政的内心:“成大业者,要把握机会,果断决策。现在,诸侯都已臣服于秦,若不抓住时机,未来恐怕连黄帝都无法吞并这些国家。”秦王政听后深感有理,于是任命李斯为长史,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,通过派遣说客、花钱收买人心、施放黑手等手段,成功地让秦国打乱了其他诸侯的内部局势。
展开剩余78%当李斯升任客卿时,韩国的郑国计划被揭露,秦国贵族愤怒,提出要驱逐所有外来户,李斯也被列入了“黑名单”。于是,他写信给秦王政,提出了《谏逐客书》:“秦国的强大,正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其他国家的人才。若现在驱逐他们,秦国的未来将没有任何机会再强大。”秦王政看后,立即取消了逐客令,并恢复了李斯的职务。
二十多年后,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,秦王政自称“皇帝”,并任命李斯为丞相。李斯推崇法家思想,主张加强中央集权,认为皇帝的命令应当至高无上。他提议废除分封制,改为郡县制,统一全国的法律、文字、货币、度量衡,连车轨宽度都要统一。李斯为秦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
然而,虽然全国统一了,百姓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,反而更为繁忙。建阿房宫、修长城、挖皇陵,北征匈奴,南伐百越,拆除各国的城墙,销毁所有兵器和书籍,秦始皇认为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天下百姓安分守己的长远之策,但却忽略了国家财政的枯竭,经济和政治的负担全都压在了百姓肩上。
在外界眼中,秦始皇逐渐变成了一个暴君。百姓不满,怀念故国的情感依然深厚。六国的余孽依旧在策划复国大计,而秦始皇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,外界的反叛也随之而来。于是,秦始皇迷上了长生不老之术,并坚信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成就不朽的伟业,甚至不顾一切地巡游四方,寻找仙药。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死于沙丘宫(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)。虽然临终时,他留下遗嘱,希望公子扶苏能够带回咸阳安葬遗体,实际上的意图是让扶苏继位,但此时沙丘宫中的遗嘱执行人只有李斯、赵高和胡亥。公子扶苏以仁德著称,深得百姓爱戴;然而胡亥却残暴无道,正是这样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,成为了决定秦朝未来的关键人物。
如果扶苏继位,蒙挚和赵高之间的恩怨必定让扶苏难以安稳坐稳龙椅;而胡亥若继位,虽然能成为傀儡,李斯可以轻松操控局势。因此,李斯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。从法家的角度出发,李斯坚信只有严刑峻法才能稳固秦朝的政权,而扶苏主张的仁政却与李斯的思想完全不符。
在沙丘,李斯的选择并非毫无理由。尽管扶苏有着仁德的声誉,但如果让他登基,李斯的法家思想势必遭遇挑战。而胡亥的上位,既能确保李斯的政治理念不受冲击,又能保证他在朝中的权力。而选择扶苏,即使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护,也可能会面临权力斗争的无法调和的矛盾。
李斯的人生信条非常简单:只有自己最重要。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,他曾巧妙地让韩非丧命,阻止了韩非的崛起。李斯在秦朝的政治道路上从未有过妥协。他甚至主张“焚书坑儒”,限制思想的多元性,从而消除异见,维持政权的稳定。
然而,李斯最终的命运却未能逃脱悲剧的结局。赵高为了独揽大权,诬陷李斯与陈胜、吴广有勾结,导致李斯被迫认罪并最终死于刑场。李斯临刑时,曾对儿子说:“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出东门,再去追逐狡兔,是否还能实现?”父子俩相视痛哭,最终李斯全家被满门抄斩,这一幕成为了“黄犬叹”的历史典故。
李斯死后,赵高带人来到李斯的故乡上蔡,挖掘李斯的家族遗址,甚至深达丈余,最终这一带变成了芦苇丛生的荒地。后来,后人称之为“李斯坑”,以此纪念这位曾经为秦朝奉献一生的丞相。
胡亥在位后,由于重用赵高,导致秦朝进入了更深的混乱之中,最终走向灭亡。然而,要怪罪胡亥的残暴和昏庸,未免过于片面。毕竟,秦始皇在位期间,虽成功统一六国,但他继续推行暴政,导致百姓矛盾愈加激化,最终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。
如果扶苏继位,历史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?司马迁赞誉扶苏文武双全、待人宽厚,认为他能成就一番伟业。但历史的走向,除了个人才能,更取决于时代的大背景和人物的匹配。扶苏虽有仁政理念,但他面临的政治危机远非一个人的努力所能解决。
即便扶苏继位,三大军团依然忠诚于秦始皇,而非皇室或国家,扶苏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军队的信任。这意味着,历史的结局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变。即便扶苏努力推动仁政,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民心的疙瘩,恢复帝国的根基。
历史的发展,是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结果。李斯在沙丘的选择,虽然被后人批评,但在当时,他的选择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-配资公司最靠谱三个平台-在线股市配资平台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